今天的巴以冲突,其实早在100年前就埋下了种子。
当年巴勒斯坦人占据这片土地的90%以上,可到了1947年,犹太人却通过\"合法购买\"获得了56.5%的土地划分权。
这些土地不是被抢走的,而是被买走的,还是高出市场价三倍的价格!这听起来像是双赢的买卖,可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悲剧?
当土地变成商品
20世纪初的巴勒斯坦,大部分土地掌握在贝鲁特和大马士革的贵族地主手里。这些地主很多人根本不住在巴勒斯坦,土地对他们来说就是个投资品。
当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开始系统性收购土地时,他们开出的价格让这些地主眼前一亮——市场价的三倍!
1920年代,一个叫苏尔苏克的黎巴嫩家族,把他们在耶斯列平原的22个村庄一口气卖给了犹太国家基金。这一卖,8000多个阿拉伯农民瞬间失去了家园。
这些农民世代在这片土地上耕作,但他们手里没有地契。在奥斯曼帝国时期,土地登记制度并不完善,农民们靠的是传统和习惯,谁知道有一天地主会把土地卖给外人?这些农民想阻止也阻止不了,因为法律上土地属于地主。
犹太人买下土地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。原本的农田变成了定居点,沙丘变成了城市。特拉维夫1909年还是一片荒凉的沙丘,到了1920年代已经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城市。
这种改造速度让阿拉伯人目瞪口呆,也让他们意识到:这不是简单的土地买卖,而是一场有组织的领土扩张。
到了1927年,犹太人已经控制了巴勒斯坦12%的土地。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,但他们采用的是\"连片收购\"策略——不是东一块西一块地买,而是有计划地把零散的土地连成片。
一旦形成规模,周边的阿拉伯人就会感到压力,要么搬走,要么被孤立。
英国人的\"中立\"游戏
1917年,英国发表了著名的《贝尔福宣言》,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家园。随后英国成为巴勒斯坦的托管国,表面上要维护各方利益,实际上呢?他们制定的政策几乎都在为犹太人铺路。
最典型的就是土地交易政策。英国人坚持\"自由市场原则\"——谁有钱谁就能买地。这听起来很公平,但在当时的情况下,这等于是给了犹太人开了绿灯。
为什么?因为犹太复国组织背后有强大的资金支持,而巴勒斯坦农民连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,哪有钱去竞争?
更过分的是,英国人还默许了大规模的犹太移民。1920年代,每年有几千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;到了1930年代,特别是纳粹上台后,这个数字激增到每年几万人。
人口结构的改变直接影响了经济格局。到1938年,犹太人已经控制了巴勒斯坦80%的企业。原本的阿拉伯地主和商人,要么破产,要么沦为给犹太企业打工的\"员工\"。
这期间,犹太机构的组织能力让人咋舌。\"犹太国家基金\"专门负责购买土地,\"犹太局\"协调各方资源,\"哈加纳\"(犹太人的准军事组织)负责保护定居点。整个系统运转得像一部精密的机器,每个环节都在为最终目标服务——建立一个犹太国家。
二战的爆发成了转折点。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让全世界同情犹太人,英国更是放宽了移民限制。
1939年到1945年,尽管英国官方有移民配额,但实际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远超这个数字。战后,大批从集中营幸存的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,英国政府在国际压力下几乎无法阻止。
这种\"人道主义\"移民的另一面,是巴勒斯坦人生存空间的急剧压缩。原本占人口90%的阿拉伯人,到1947年只剩下三分之二。而且这三分之二的人口,控制的经济资源却不到20%。
内部的溃败
如果说外部压力是一方面,巴勒斯坦社会内部的问题同样致命。
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所有权的极度不平等。少数贵族家族控制着大部分土地,普通农民只是佃户。这种结构在和平时期或许还能维持,但面对有组织的土地收购,立刻暴露出致命弱点。
那些大地主为什么愿意卖地?说白了,就是利益驱动。很多地主根本不在巴勒斯坦生活,土地对他们来说就是投资。
当犹太人开出高价,他们想的不是民族大义,而是如何把钱装进自己口袋。卖完地,他们拍拍屁股去贝鲁特或开罗享受生活,留下的是无家可归的农民。
更要命的是组织力的差距。犹太人有统一的领导机构,有明确的目标,有充足的资金。反观巴勒斯坦人,各个家族各自为政,城市精英看不起农村人,基督徒和穆斯林互相猜疑。这种一盘散沙的状态,怎么可能对抗组织严密的对手?
1936年,巴勒斯坦人终于爆发了大起义。起因是不断增加的犹太移民和土地流失,但起义从一开始就缺乏统一领导。各地的起义互不协调,有的地方在罢工,有的地方在武装冲突,有的地方还在观望。
结果可想而知,英国军队轻松镇压了起义,还借机大规模逮捕阿拉伯领导人,进一步削弱了巴勒斯坦人的组织能力。
这场失败的起义反而加速了犹太人的土地收购。很多参与起义的农民被迫逃亡,他们的土地要么被没收,要么被低价出售。犹太组织趁机大举收购,进一步扩大了控制范围。到1939年起义结束时,犹太人控制的土地已经接近20%。
最讽刺的是,1947年联合国制定分治方案时,主要依据就是\"实际控制\"原则。谁控制的土地多,谁就能分到更多。
犹太人凭借购买和开发的土地,获得了56.5%的巴勒斯坦土地划分权。这个方案一出,巴勒斯坦人才真正意识到,他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无法偿还的历史债务
1948年5月14日,以色列宣布建国。接下来发生的事,用\"灾难\"都不足以形容。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,70多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,成为难民。那些当年卖地的贵族早就不见踪影,承受苦难的是普通百姓。
今天的加沙地带,被称为\"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监狱\"。200多万人挤在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5000人。
电力供应每天只有几小时,95%的水源被污染不能饮用,失业率超过50%。每当冲突升级,首先遭殃的是平民——以色列的空袭说来就来,而加沙人连逃都没地方逃。
西岸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。以色列的定居点像钉子一样嵌入巴勒斯坦领土,把原本连续的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。巴勒斯坦人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,可能要绕过好几个检查站,原本半小时的路程可能要走半天。
最让人无奈的是,这一切在法律上都\"说得通\"。以色列会说:我们的土地是合法购买的,我们的建国是联合国批准的,我们的安全措施是为了自卫。可对巴勒斯坦人来说,这些\"合法性\"建立在他们的苦难之上。
在全球化时代,资本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。当土地变成纯粹的商品,当金钱可以买到一切,当组织力量悬殊到一定程度,类似的悲剧可能在任何地方重演。
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土地,失去了经济基础,失去了团结,最终失去的将是一切。
京海配资-上海配资-配资门户网-股指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